返回上一页

光昇

第4任  (1911.2-1912.2)  监督

光升(1876一1963) ,字明甫,世居桐城县阳和里(今桐城县城,光姓在桐城又称西门光,因为世居西城)。清末举秀才,目睹朝政腐败,国事维艰、民生凋敝,内心愤葱,毅然摒弃科举,追求民主革命。1902年,考人江南高等学堂,结识革命志士赵声,进行民主革命宣传活动,被处以出堂。乃回乡,于桐城中学堂及崇实小学堂执教,历时五载。后赴日本东京留学,与章太炎、陈独秀等过往甚密,因此得以亲聆孙中山先生教诲,遂加入同盟会。

1911年学成归国,任安徽省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,同时任桐城中学堂监督。次年,柏文蔚任安徽都督,委为秘书,不久辞职,与刘希平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,并任校长。以后,参加反袁斗争,失败后流亡京沪,常为《新青年》撰稿,揭露封建专制,宣传民主主义思想。

1919年“五四”运动爆发,安庆学生集会游行,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,先生热情支持。次年,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,因与军阀坑淦一气,被师生驱逐,请升任校长。升接任校长后,旋与省立第一师范校长李光炯、芜湖五中校长刘希平联络,组织教育界进步人士,成立“安徽省教职员联合会”,与省学联相互支援,向盘踞在安徽的反动军阀开展斗争。1921年6月2日,安徽学生联合会,组织学生向省议会请愿,反对省督倪嗣冲侵吞教育经费,遭到军阀倪道娘、马联甲的血腥镇压,五六十名学生受伤,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姜高琦身戳七刀死亡,造成震惊全国的“安徽六·二惨案”。在军阀残害学生时,升闻讯,不畏强暴,火速冲进省参议会,怒斥马联甲,遭马捆打,关进小楼。被人救出后,立即联络安庆各界人士,组成“六·二惨案后援会”,动员安庆市人民罢工、罢市、罢课;并通电全国,控诉倪、马罪行,得到各地驰电声援。安葬姜高琦时,升作挽联,悲痛悼唁,联曰:“天柱徒高,何如烈士垄;江流不转,长屹党人碑。”

1925年,“五卅”惨案发生,安庆、芜湖等地学生示威,声讨日、英暴行。当时,教会学校学生激于义愤,纷纷退学。为使这批学生继续就读,先生坚决支持中共党员王步文的提议,与沈子修、朱蕴山等会商,决定从“五卅惨案后援会”的捐款内,提拔6000元,在安庆、芜湖创建建华、民主和新民三所中学,收容教会学校退学的学生。8月,安庆建华中学成立,升任董事长。1926年1月,广州国民党中央派升及朱蕴山、沈子修等9 人为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,升被选为常委。工作中,升坚持与我党合作,同国民党右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。

1927年,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组成“清党委员会”,公开通缉光升,升避难汉口等地,坚持维护中山先生的“三大政策”,不改初衷,一往无前。1932年,上海发生“一二·八”事变,十九路军开赴淞沪作战,升辗转赴沪,任淞沪卫戍司令部长官公署顾问,与日寇展开血战。1938年,他又长途跋涉,至武汉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。事后,深入湖南省桃源、乾州、秀山等地少数民族地区,从事抗日救国活动。后至四川省江津县,与沈钧儒诸君组织“中国民主同盟”。抗战胜利后,先生返皖,任安徽通志馆馆长。

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,安徽省政协副主席,安徽文史馆馆长,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等职。一生致力革命,兴办教育,无视艰险,高风亮节。1963年病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