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上一页

房秩五


房秩五(1877-1966年),名宗岳,字秩五,晚号陟园老人,桐城人,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。

房秩五1903年就学于桐城学堂 ,因才气卓然被吴汝纶先生提拔为桐城学堂东乡学长,协同吴汝纶先生办学。1904年秋,在桐城学堂的资助下,东渡日本留学,在东京攻读速成师范科。期间编译了《教育心理学》《伦理学》两本专著。在日期间,与爱国人士广泛接触,如潘晋华、秋瑾等,时相会晤,共商民主与革命。东渡归来在浮山兴学,为浮山中学创始人。1905年夏,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,先生前往主持校务,并参与陈独秀创办和主编的《安徽俗话报》编辑工作。1908年春,应敬敷书院同窗好友、奉天(今辽宁)高等审判厅厅长许世英之邀,启程去奉天,先后担任有关文案职务,不久担任《东三省日报》主笔。在其主持下,该报刷新版面,变革文风,常发表斥责帝国主义侵略及披露朝政腐败的文章,文字通俗、辛辣,遭反动当局敌视,屡受警告。辛亥革命爆发时,违抗当局禁令,率先刊登武昌起义消息,因而报馆被捣,身遭棒击,臂骨骨折,在友人的帮助下,辗转前往天津。

先生思想进步,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甚密。在浮山中学主持校政时,掩护地下党员进行革命工作,暗中支持校内的地下党员教师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。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,上海、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,多来此避居,当时的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也在此居住数日。革命烈士孙炳文夫人及遗孤孙维世,曾被先生从上海秘密接到浮山中学,至1937年秋送至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交给周恩来。

1941年,日寇轰炸浮山,校舍被毁。先生多次赴上海等地募捐,筹款4万余元,重建校舍,恢复旧观。又筹集经费,于1945年开设高中班,将浮山中学办成完全中学。

新中国成立后,1951年先生以特邀代表身份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。周恩来总理当面赞扬他为革命和培养人才作出了许多贡献,并勉励他晚年要为人民政协多做点事情。朱德总司令亦专程前往他下榻处看望。此后,先生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、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。1966年病逝于安庆,享年89岁。先生平生所作诗文甚多,仅古近体诗就有300余首,辑入《浮渡山房诗存》。